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靈修神學發展史(2)

三、修院制度的興起
    十二世紀之前有兩個人對修院制度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一位是大貴格利(Gregorythe Great),公元五九0至六0四年時,他是羅馬教皇。他對修院制度最大的貢獻,是他所寫的 "意願論" (Doctrineof Desire),強調意願對默想生活的重要性。並且出了一些屬靈輔導的書,為教牧神學奠定了根基。
    第二位對修院制度有影響力的是聖本篤(Benedict),他是義大利中部的一位主教,創立了歐洲最著名的卡西諾山修院及本篤會規,此會規乃修士在修院過團體生活的指標;十一世紀,所有的修院都採用此規條。這兩人可以說是西方修院制度的創始人,為修院制度制定了一致的生活準則。
1.修院制度的神學本質
    他們的默想訓練質量高,對神學的態度亦有些令人欣賞之處。他們認為接受上帝的話語重於明白上帝的話語。
    他們認為可以從四個層面去解經。首先,他們和我們一樣,相信聖經字面的意思。第二,他們從道德的角度解經。第三,符號或寓意的解經。第四,末世的解經。
    從這四個角度去認識聖經,自然默想就多過研究,他們不只求明白,乃是用心慢慢地細嚼消化。故此,修院神學的重點,乃是默想聖經。

  2.朝聖的記號
    中世紀後期的屬靈觀有另外一個特徵,即朝聖的記號。十四世紀發生很多事,導致中世紀的瓦解。人以末世的眼光來看這段時期,好像末日已經來臨,大災難就要開始。
    在這種情況下,朝聖就成了一種心境極限的經歷。他們往往把朝聖看為一種贖罪的方法。

  3.神祕主義
    十四世紀是基督教神祕主義寫作最豐富的時期,基督教神祕主義的本質乃是信徒對上帝的愛一種表達個人主觀的經歷,即在生命中經歷上帝的同在。
    上帝祕主義的主要教訓,是一顆得到肯定的心,令我們堅持作個默觀的人。當然,默觀本身也會剛強我們裡面的生命。

四、宗教改革時期的屬靈觀
    這段時期有兩位著名的領袖,就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
1.馬丁路德
    1)馬丁路德的生平
      公元一五0一年上大學,一五0五年加入奧古斯丁修會的一所修院。一五0九年完成道學學士學位,一五一二年完成道學博士學位。公元一五一三年,已在大學執教。
2)馬丁路德的氣質與性情
      他外表剛強,內心世界卻充滿矛盾;他本性意志不強,內心也缺乏先知所有的自信。改革初期,他渴望自己能為主殉道,早早了事,好從種種困難中得到解脫。
      馬 丁路德是位非常謙和的人,他經常說他寧願躲在自己的角落,希望別人去取代他的改革工作。他對人謙讓,對自己卻很嚴厲。我們在上帝使用的偉人身上發現,謙卑 不是懦弱,謙卑乃是道德力量的基礎。他深信自己不過是上帝的工人,這可能是路德的教導中最具革命性的一點,當然這亦是他個人生命經歷的核心。
      馬丁路德是一位偉大的學者和教師。但他的重點不在課堂,而在教堂的講臺上,其事奉的核心乃是牧會。
3)馬丁路德之解經法
      馬丁路德把字面和末世兩種改為基督性的解經法,即在聖經每個部份都看到基督;馬丁路德的論點就是所有的聖經都論及基督。所以,聖經的基督性乃最主要的解經法。
      接著他把寓意和道德解經改為教會性解經。即從教會的教導來看聖經,查考聖經和我們的救贖有何關連;不再從道德,乃從救贖的角度來看,重心放在救贖方面。其重點一方面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另一方面,我們得蒙救贖的來源乃祂之被釘十架。
馬丁路德認為讀聖經的時候,必須具備三個先決條件。首先,那人必須謙卑。馬丁路德說:「我們沒有能力,也不能用人的悟性去解經。」敬畏上帝乃解經的唯一途徑,人愈敬畏上帝就愈明白聖經。
      馬丁路德提到另一個條件是適切性。他認為人能明白聖經不在於智力,乃是在於屬靈的程度;也就是客觀性。
      第三個條件,即情感和經歷。聖靈創造這種情感,祂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和動機,賜給我們合宜的情感去認識、去落實。
    4)馬丁路德對修院制度之否定
      一五一二年,他寫了一本書 "反修院主義",在書中提出五點不滿之處。
      第一,他懷疑修院式的願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第二,馬丁路德指出許多修院式的願與基督教的信仰牴觸。
      第三,他認為許願違反福音性的自由。
      第四,他說許願違反聖經的命令。
      第五,他認為修院制度違反一般常識與人之常情。
    5)馬丁路德論因信稱義
      馬丁路德否定了整個中世紀教會的教導,及阿奎那所提出的:人可靠好行為得救。根據路德個人良心的經歷,他在爬羅馬大教堂的階梯時,發現靠自己的力量改進自己,和加在自己身上各種贖罪的方法,都無法改變他的生命,無法洗淨他的良心。就是在這種處境下,我們看到革命性的馬丁路德,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因此是恩典,也只是恩典。
      他強調的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因信稱義的教義。首先,最要緊的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已完成了救贖的工作。第二,因信稱義充份表達了主的恩典,是上帝稱人為義,所以人沒有可炫耀之處,亦不能誇自己的能耐。第三,因信稱義是大好的消息,不能放在角落上,這是教會最需要傳遞的信息
6)馬丁路德論基督徒自由
      他的屬靈觀有兩個口號:「基督徒在每方面都是獨立自主的,不是任何人的奴隸。但基督徒在每方面都是負責任的僕人,對任何人都有責任。」

2.加爾文
    加爾文內心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深深體會到需要依靠上帝;因此,他對上帝的話語的態度,就是簡單的順服。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他紀念那些為主犧牲的弟兄,為他們的聲譽提出辯護。
    加爾文亦是一個謙卑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加爾文的神學知識是滿有生命力的,是經歷性的。他的屬靈觀和神學深受他對聖經的認識所左右,上帝的話語提供了客觀的實存,聖靈乃主觀因素。加爾文在上帝的話語和聖靈的同在下,產生了正確的屬靈觀。
    加爾文說,是聖靈在人心工作,使人體會到上帝的神聖,因而導致確信、認罪和明白,遠超過理性的範疇。他又說,信徒被上帝的真理說服,立時就肯定那聖靈的工作;因聖靈幫助人感受上帝的同在,承認上帝的神聖,經歷上帝的父性,和享受祂的同在。
    我 們發現加爾文還強調內向性,及個人和個別的敬虔,但同時亦要逃避主觀性的危險,因為上帝的話語有其客觀性。另一方面,他認為神學不僅滿足理性的追求,亦包 涵在生活中落實真理。加爾文從來不質問上帝,因為他認為人沒有資格如此對待上帝。反之,他認為我們理當接受上帝的質問,這點再次表明他的謙卑,這就是加爾 文的屬靈觀的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