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默想的操練

 
「真正的默想不是心理學的幻覺,乃是神學的恩典。」                --梅頓(Thomas Merton)

  我們的對頭撒但著重三件事:喧囂、匆忙、和擁擠。心理分析家容格(C.G Jung)曾說:「匆忙不是屬乎魔鬼的東西,它本身就是魔鬼」。

1.聖經的見證

  聖經的作者對默想的操練肯定熟悉。默想的意義:聆聽上帝的話語,反省上帝的事工,演習上帝的作為,沈思上帝的律法等等。在每種意義上都強調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是我們與永活的上帝相遇的結果。悔改和順服都是聖經對默想之任何理解的基本特色。(詩一2,六十三6,一一九97、101、102、148;創廿四63;撒上三1~18;王上十九9~18;賽六1~8;耶廿9 )與上帝的心親近的人。上帝對他們說話,不是由於他們有特別的技能,而是由於他們樂意聆聽。

  在一種極其忙碌的事奉中,耶穌習慣「獨自退到野地去」(太四1~11,十四13、23,太十七1~9;可一35,六31;路五16,六12,廿六36~46 )祂找到祂的天父;祂聆聽天父的聲音;祂與天父交通。祂也招呼我們這樣做。

2.聆聽與順從

  基督教的默想,極簡單的說,就是能夠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祂的話。這位宇宙偉大之上帝,這位萬有的創造主,渴望與我們團契。時候滿足,祂建立了一種活的團契,在祂與父之間的親密關聯中,耶穌成為我們聆聽和順從的生活之實況的典範。(約五19、30;約十4,十四10)

  耶穌在復活和升天以後繼續行事和施教。這便形成了默想的聖經基 礎,而那奇妙的信息是,耶穌沒有停止行事及說話。歷代聖徒都為這事實作見證。歷代聖徒對這種恆常團契的大喜生活所作的見證,奇妙地彼此一致。假如我們忽略 了那麼親切的邀請,不親自去體驗「耶穌基督的深度」,那真是愚不可及的事。

3.默想之目的

  金碧士說,在默想中,我們「與耶穌之間熟悉的友誼」日漸增長。在默想中所發生的事是,我們製造了情感和靈性上的空間,容許基督在我們心中建造一間內在的聖所。這種內在的團契能改變內在的人格,使我們的欲望和渴想會越來越與祂的方式相配合。

4.東方的默想與基督教的默想的差別

  東方的默想企圖使心中空無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則企圖在倒空心胸以後再加以充滿。這兩種觀念有基本的分別。  

東方默想著重與世界分隔的需要。它們強調要喪失個人的特徵而與「宇宙的心」相融和。它們渴望解脫此生的重擔和痛苦,達到涅槃的不費氣力、寧靜不動的福樂境界。東方宗教的最後目標是與世脫離。

  基督教的默想遠超乎分隔的意念。單想到分隔便有一種危險,正如耶穌所說的一個故事,那故事說到一個人倒空了內在的邪惡,但沒有用善良去充滿它。(路十一24~26 )

  分隔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進一步的去「依附」。與我們周圍的混亂分隔,目的是要與上帝以及其他人類有更豐富的「依附」。

  彭威廉(William Penn) 說:「真正的敬虔不會使人遠離世界,乃是幫助人在其中活得更好,並激動他們努力去把世界『修補』」。

  默想時常會給人提供一種極其實際的見識,默想賦予我們一個更廣 闊、更平衡的角度去正視人生。也許最普通的誤解是把默想看作一種心理操縱的宗教形式。如果你覺得我們住在一個純粹物質世界中,你會看默想是一個好的方法, 去獲得一種前後一致的最初腦波模型。可是,如果你相信我們住在一個由那位無限而具有位格的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並且相信那位上帝喜歡我們與祂聯絡交通,那 麼你便會看默想是愛人與被愛者之間的聯繫。

  這兩種默想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一種是把我們侷限於完全屬人的 經驗中,另一種則是使我們上升,進入神--人之間的相遇。一種是說到潛意識的探索,另一種則是說到「安歇於那位我們所找到的、愛我們、與我們相近、來到我 們中間、吸引我們歸祂的主那裏」。兩者都似乎含有宗教的意味,甚至採用宗教的術語,不過前者至終不能容納屬靈的實體。

5.渴望上帝活潑的聲音
  人類似乎有一種不斷的趨勢,就是讓別人為他們向上帝講話。我們 得到二手的信息便覺滿足。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省了去改變,因為到上帝面前必須改變。這種辦法使我們享有宗教的體面,但不必要求在道德上改變。人們都迷戀於 這種間接的宗教。這就是為甚麼默想對我們有那麼大的威脅。它大膽地號召我們親自到永活上帝的面前。它告訴我們,上帝繼續不斷地說話,並且想對我們說話。

  我們如何能得到渴慕聽祂聲音的心志呢?「這種想要轉向上帝的渴慕是一種恩賜」。尋求和得著那「恩賜」,乃是唯一能推動我們在內在的旅程中繼續前行。而正如阿爾拔(Albert the Great)所說的:「聖徒在默想中對默想對象之愛,乃由上帝的愛所點燃」。

6.聖化想像力

  藉賴想像力,我們最容易隨著思想下降,進入心中。蘇格蘭宣道家衛德(Alexander Whyte )說: 「這是屬上帝的職分,也是基督徒想像力輝煌的服役」。想像力有助於穩定我們的思想,集中我們的注意。有人反對採用想像力是因為覺得它不可靠,甚至擔心它會 被那惡者所利用。另一種採用想像力的擔心是,誠恐人們加以操縱,甚至自己騙自己。這種擔心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們必須全然靠上帝,我們在尋求按照上帝的思 想去思想,以在祂面前為樂,喜歡祂的真理和法則。

7.默想的準備

  有適當的默想時間嗎?需要在每天抽出部份時間作正式的默想。這種事工涉及整個生命。默想的禱告是一種生活方式。古教父常常說到「聖潔的閒暇」(Otium Sanctum )。它是指生命中一種平衡的感受,雖然經過整天的活動,仍舊能夠保持平靜,又能夠悠閒地抽時間欣賞美,也能夠調整我們自己的步伐。

  默想的「地點」該怎樣呢?找一個安靜不受騷擾的地,不要有電話,能夠看樹木和花草的地方,一個固定的場所。

  默想的「姿勢」當如何呢?最好的辦法是找出一種自己覺得最舒服,又最不會分心的姿勢。不管怎樣做,目的乃是把身體、情感、心意,和靈性的注意,集中於「顯在耶穌基督面上的上帝榮耀」上面(林後四6 )。

8.默想的方式

  所有靈修名家都認為,默想聖經乃是各項默想的核心,其他各種默想方式都藉此而保持正確的看法。聖經的默想集中於把經文主觀化和人格化。以一顆謙卑的心接納對你說的話。潘霍華說:「……正如你不去分析你所愛之人的話,只是按所說的全部接納,照樣,你要接納聖經的話,像馬利亞一樣,存在心裏,反覆思想。就是這樣。這就是默想」。

  一件重要的事是,要抗拒把許多經文膚淺地輕輕掠過的試探。潘霍華勸告我們,花整個星期研究一節或一小段經文。採取一件事蹟,或者一個比喻,或者幾節經文,甚至單一個字,讓它在你心中植根。尋求在生活中體驗這經文。

  時常要謹記,我們不是以消極的旁觀者的身分進入這故事中,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我們也要謹記,基督確實與我們同在,教導我們、醫治我們、饒恕我們。衛德宣告說:「用聖潔的油膏抹你的想像力,你再次打開你的新約。有時你是稅吏,有時你是浪子……有時你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有時你又是廊上的彼得……直到你的全部新約,都成為你自我的描述」。

  另一種默想的禱告是默想宇宙萬物。意即宇宙萬物的創造主,藉著祂所創造的世界,向我們顯示祂的榮耀。

  第三種默想方式,它是默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事件,尋求領悟它們的意義。我們有一種屬靈的義務,就是要洞察事件和政治壓力的內在意義。其目的不是要獲得權力,乃是要獲得先知的明見。要完成這種默想方式,最好的辦法是,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

9.進一步研究

  默想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聽見上帝。默想是聆聽、感受、留心基督的生命和光輝。這正是我們信仰的核心。討上帝喜悅的生命不是一套宗教責任;它是聆聽祂的聲音以及順從祂的話。默想把通到這種生活方式的門打開。高賽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 )寫著說:「還剩下一項責任。那就是專心一意注視所揀選的主人,而且繼續不斷地聆聽,好叫我們能夠了解、聽見,並且立即順從祂的旨意。」

  默想其特色是反思多過研究,聆聽多過思想,釋放多過緊握。在默想的操練中,我們邀請聖靈來到,在我們心中運行--教導、潔淨、安慰、責備我們。

默想的光輝。出廿四15~18
默想的友誼。出卅三11
默想的恐懼。出廿18~19
默想的目標。詩一1~3
默想的安慰。王上十九9~18
默想的識見。徒十9~20
默想的狂喜。林後十二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