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修道院生活-沙漠教父

  第四世紀始,因為教會逼迫的浪潮已過, 教會開始過著沉靜的生活。這時一班教牧領袖為了在寧靜中尋找屬靈的操練而喜歡退居到沙漠去獨處靜修。他們認為寧靜可給予人反省的空間,因為在寧靜中聽不見 世界上各種的聲音,也可以逃避許多物質的引誘,並且認為獨處是將個人生命中的空間給予上帝。

    安東尼(主後251-356)生於富農之家,年輕時雙親逝世,後來他遵照馬太福音19:21節「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以變賣你所有的分給人...你 還要來跟從我。」變賣了一切的財產,分給弟兄姐妹。他首先搬到村外去學習沙漠的生活廿年,後才真實搬到沙漠城堡再生活廿五年,一共四十五年之久。在這段時 間中,他除了默想上帝的話以外,其餘的時間只作二件事:一、與內心的情慾爭戰;二、與撒旦的權勢爭戰。在沙漠古堡中,他學習到真正要對付的是人的內心,並 不是沙漠的孤單。

    安 東尼一生出名的原因,仍是他的朋友一直很關心他的健康。廿五年後,他的朋友到沙漠城堡去,以為會看見一位殘弱的老人,想不到在他們眼前的安東尼比廿五年前 的安東尼更年輕;因為寧靜的心靈使他的身體更健康。他的沙漠生活使他學會隨時在上帝面前安靜,他安祥的神情和靈裡的豐富使他成為大有智慧,有分辨能力。別 人和他談話,他就知道對方心裡所想的是什麼,他因此能給別人正確的生活指導。後來著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就是一位受他影響的人。

  今天的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住在城市的人 們一樣會遇到沙漠的處境,在繁華的都市中不用住多久,就能體會在人群中那種孤單。沙漠不只是在荒蕪之地才有,在都市中心、在大街上、在地鐵內都有。潘霍華 在《團契生活》這本書中談到「沙漠經驗」有兩大基本原則:

一、人除非先有寧靜的操練,否則不知如何與人溝通;

二、人除非有獨處的經歷,否則不懂享受群體生 活。

  安東尼的經歷告訴我們,環境的改變並不代表生命的改變,人不可能把世界鎖在城堡之外,要緊的是內心態度的改變和降服;地理環境不能使我們脫離引誘,唯有更新的生命才能救我們脫離引誘。
 
當時另一種獨特的禁慾方式是自家庭或修道院中自我流放。愛爾蘭的修士形成離家之風,一如亞伯拉罕蒙召遠遠離開所出之地一樣。他們的旅程間接導致共督教在北歐的廣傳。

自我流放者中有一位名叫聖科倫巴(Columba),於632年抵達蘇格蘭的愛奧那島。他立志在異教的蘇格蘭人當中傳道,拯救異教者。今日的愛奧那島成為了一個基督教中心。1930年在此創立的普世基督教徒群體強調基督徒按自己的呼召而生活,包括禱告、默想、社會服務。今日有許多信徒喜歡到愛奧那島去朝聖,靜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