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梅頓: 靈修之心禱

  保持安靜讓上主作工,這是梅頓的呼籲,他提醒我們:「常常地,一個消磨終生在做奶油、烘麵包、修補皮鞋或牧牛羊的老修士,竟然比一個爛熟聖經和神學,懂透大聖人和神祕的作品,有許多時間默想、默觀和祈禱的司鐸(神父),是更偉大的默觀者,更偉大的聖人。如果你希望成為默觀者,第一要學習的事,是如何料理你自己的事。」

    教會靈修史上就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像法國的勞倫斯弟兄(修士,Br. Lawrence 1611~1691)他 的生命見證即如此,卅年時間在巴黎加默羅苦修院當在俗修士,擔任廚房雜役全天為柴米油鹽而辛勞,卻無礙他靈修、祈禱的生命,生前在巴黎就受到窮苦信徒敬 重,後來連權貴甚至巴黎樞機主教都向他請益,勞倫斯修士所受教育有限,大多只讀福音仰賴主耶穌的話,但他的靈修、祈禱境界極為深刻;勞倫斯修士強調「與上 帝同在」。

  梅頓建議祈禱時心禱的重要,在這之前要先能孤獨、安靜、默想,然後保持單純的祈禱,梅頓說:「當你的祈禱變成不可能,你的心靈堅如頑石的時候,正是你學習祈禱和愛的好時光。......祈禱的秘密,是渴望上主,渴望看見上主,一個遠深於言語和感情的饑渴。......你必須明白,在祈禱 的生活上,分心常是不可避免的。」

    想要祈禱的意志是祈禱的本質,渴望上主想親近上主,這是祈禱的動力,祈禱中分心通常是無害的也是普遍的現象,有害的 分心是把對上主的凝注轉至去設計那些和我們每天工作有關的計劃;梅頓認為在基督徒原始的默觀祈禱中,「心」扮演著主要的角色,這是「心禱」(prayer of the heart)、「耶穌祈禱」(prayer of Jesus)所著重的特色,心禱包括內心收斂、不去理會分心的思想、用聖經的字句呼求耶穌聖名、謙遜而堅強的信仰這些中心。

    心禱、耶穌祈禱是東方教會 (希臘、俄羅斯東正教等)在默觀祈禱中常用的方式,使基督徒在他最深的存在之處,全神貫注地呼求基督之名,這也是教會初期隱修士們用來戰勝誘惑、集中思想 的秘訣,是感受上主臨在的一種簡易、特殊的方式。

  「心禱會將我們引入深層的默默中,我們因而體驗到默默的力量。......心禱常常應該是很簡單的,()行動也是最簡單的,常常不用 文字,不用思想」,這也是一種謙卑、易於接受的祈禱方式。梅頓更進一步指出,在心禱裡,我們找尋的是,在上主內我們存有的最深基礎,這一步是首要的, 祈禱就是渴望──如鹿渴慕溪水──上主的臨在,收斂我們的心,注意、聆聽上主的旨意。可以說,我們一切祈禱、默想、讀經、甚至隱修生活(或靈修生 活),都在於培養單純的心靈,以便讓我們完全無條件順服上主;心禱本身也是一種等待的功課,使我們全然依靠上主。

  心禱本身更是一種默觀祈禱,即更渴望進入曠野、空無、貧窮的狀況中,此時我們似乎放棄享受祈禱的快樂,放下所有的渴望,如此才能體驗「那徹底改 變我們整個內在生命的上主真實的臨在」,梅頓提醒我們,「默觀絕不是為產生神祕經驗而使自我空虛的一種『技巧』,它是對上主召叫我們進入獨 處......答覆」對梅頓來說,默觀祈禱是在純粹之愛的行動中,將我們的心靈、意志與上主結合。

    所以,默觀祈禱之中,有上主直接的干預,在默觀的過程中,默觀者受提昇並超過我們的自然本性,這時天賦的默觀祈禱開始,上主將祂的愛和光射入我們生命的苦難、黑暗之內,藉此推進並成全我們的生命,但是,在享受、沈浸在靜觀祈禱之前,祈禱者須先預備,在默想(meditation)、 主動的祈禱中加深我們對上主的認識和愛,好使我們的意志擺脫受造物的束縛,依賴上主恩寵扶持,與上主的生命結合。默想與心禱是靈修中的兩個階段,當默想產 生「超越你的理解和想像的水平,它才真正把你帶近上主,因為它已把你帶 進黑暗中,在那裏,你已不能再思想上主,因此,你只好用盲目的信德和希望及愛投奔祂」。這時即進入心禱並該繼續祈禱,甚至一言不語或只有幾句話、一種 感情的狀態,也可能伴隨一種類似無望卻有信心的愛;梅頓這一段陳述十分貼切,也與《不知之雲》、《心靈的黑夜》等靈修經典的體驗相符。

  「藉著心禱,我們覓著上主自己臨在於我們存有的深處,且靠著在信仰、驚奇、和愛奉耶穌之名祈求,在我們的存有深處與上主相遇」,在梅頓眼中,心禱和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意義相通,心禱所需用的文字語言甚少,也可以幾乎無言,但要求我們的信仰和一顆願意的心;心禱是在上主的臨在中去找著我人至深的中心,喚醒我們存有至極深層,對梅頓來說只有上主能是我們生命和存有的根源。

  在《默觀的新種子》裡頭,梅頓慎重地告訴我們「默觀的起始是信仰」,假如我人對於信仰的概念有些本質上的毛病,則我人無法成為一位默觀者,「信 仰超過文字和格式而帶給我們屬於上主自身的光芒」。信仰雖然首先是一種理智上的讚同,但這不是說信仰是依靠在顯然可見的外在對象的證據上,信 仰乃超越理智,信仰需研究啟示的知性內容,但神學的格式並非信仰的最後對象,信仰是我人內在之眼的開啟,是以心眼來觀看,是受神聖之光的臨在所充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