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聖經中的四種關係


這時我們將探討構成靈性的四種基本關係:人與上帝、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其他受造物。
 
一、人與上帝:聖經要求我們歡迎上帝的愛,並要愛上帝
   
有人問耶穌什麼是最大的誡命,他引述申命記6:4-5(12:28-31)說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聖經中還有許多有關上帝的教導,此誡命卻為最基本的靈命要素。我們應當傾全人之力來愛上帝。
  
但是,上帝是誰?上帝是用祂的大愛創造並救贖我們的那一位。上帝對以色列的愛是溫柔、嫉妒,有時憤怒、有時喜樂的。上帝取肉身成為人,承受辱罵,甚至被殺,為要使人自罪惡、魔鬼、死亡下得到自由。對上帝的描述可以用「上帝是愛」來表達。
 
什麼是靈性?靈修便是歡迎上帝介入我們生命之中,容許這愛來改變我們的習慣、感受及思想,因而得以向先愛我們的上帝作出愛的回應。
 
  可以說靈修的基礎是上帝觀,包括理智及感情上對上帝的觀點。理智上,由我們對上帝本性的觀點,產生出神學信條。感情上,由我們對上帝的觀點,產生出喜怒哀樂的禱告。
 
  聖經提供對上帝基本的認識。可是人在某些層 面能夠認識上帝,有些層面卻超越人的理解能力,二者間的關係十分微妙。一如上帝與摩西的關係一樣:「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 轉到營裏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1120
 
  以賽亞承認上帝是奧祕的,但同時也宣稱人是能夠認識上帝的:「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40:28-29)
 
  聖經中記載對上帝的禱詞,同樣表達出上帝的 可知與不可知的微妙關係。聖經教導人要禱告,也記載禱告的實例。上帝是人可以傾訴的對象,上帝也主動向人說話。聖經中有許多不同形式的禱告,顯示全能的上 帝悅納禱告,並無形式規限。摩西及亞伯拉罕以上帝為友,有時與上帝爭論,甚至討價還價。約伯大膽地質問上帝。詩篇中有悲苦的哀歌,也有喜樂的頌讚。耶穌在 禱告中感謝上帝、求醫治、順服上帝的旨意。他在十字架上被離棄時也向上帝呼求。保羅曾被提至第三重天,卻無法將所見的講出來。這些都顯示上帝是可知的,同 時也是不可知的。這種張力彰顯在後來靈修的歷史中、被稱為上帝的「充分言喻性」(Kataphatic)及「不可言喻性」(Apophatic)
 
  舊約顯示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家,與以色列整個及其中的每個人的立約,啟示十誡,藉先知的口向人說話,但上帝同時也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55:)
 
就上帝可以言喻的層面而言,祂是世界的創造者(創1-2等)、以色列的釋放者(出1-15)、萬民的審判官(詩90:六),凡信祂的人的救主(詩27)。上帝是至聖者(賽6)。 除了這些普世性的層面外,還有一些較為個人性化的層面。上帝是朋友、父親、母親、丈夫。此外,聖經也用一些非人類的層面來形容上帝,例如母熊、母鷹、獅 子、岩石、堡壘、火。有關上帝的象喻都無法盡述上帝的本性,卻是人認識上帝所不可或缺的,但上帝也並非上述象喻中的任何一種,祂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上 帝的位格、聖潔、又真又活的特性,對猶太人及基督徒而言十分寶貴。
 
  新約宣告上帝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我們 不應當視舊約的上帝為憤怒的,新約的上帝則彰顯憐憫,因為新舊兩約都同時顯示上帝的公義及憐憫。新約卻宣告上帝對人的愛大到一個地步,以至上帝降卑成為人 的樣式,成為拿撒勒人耶穌,印證了創世記第一章受造之物為美好的宣告,也印證了人類及文化的價值。因為人雖然受到罪惡的污染,卻進入人類一個特定的時空之 中。
 
  耶穌形容上帝為尋找失羊的牧羊人,尋找失錢 的婦人,以及尋找浪子的天父。他稱上帝為「阿爸父」,是亞蘭文中幼童稱呼父親的用語,近似我們的「爸爸」。可見耶穌在世生活一直保持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他 向上帝禱告,順服上帝,這些都成為門徒的榜樣。他同時也呼籲他們分享他與上帝為一的合一。
 
  使徒保羅說上帝宣稱罪人為義,並藉著聖靈內 住在信徒裡面;祂賜下屬靈的恩賜,結出屬靈的果子。保羅也提出上帝可知的啟示及不可知奧秘。他對於有些真理具有十足的信心,例如他說:「因為我深信無論是 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上帝的受隔絕;這愛是我們的主基 督耶穌裏的。」(羅8:38-39)他描述上帝對猶太人及外邦人的旨意之後,下了一個結論:「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因為萬有都是本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羅11:33,36)
 
二、人與自己:聖經要我們愛自己
 
  耶穌說第二大的誡命是「愛人如己」(可12:31;參見利19:18), 重點是要愛鄰舍,但也暗示了要愛自己,有些近代作者企圖校正一些有關自我的錯誤教導,卻矯枉過正,聲稱人應當「先愛自己」,因為除非人先愛自己,否則無法 去愛他的鄰舍,因此人應當先不要理會鄰舍的需要,先處理自己心理上的問題。人應當優先滿足自己心中的慾望,不需要理會窮人的需要。
 
  這種說法完全違反經文本意。但反過來看,耶 穌也並沒有叫人「愛人恨己」。他乃是說人如何正確地顧惜自己,也應當同樣的去照顧其鄰舍。我們須辨明自愛與自私的差別。自愛牽涉到顧惜、滋養、責任、忠 心。自私則是剝削別人及將自己偶像化。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不是自愛,忽略對自己身體、心理及靈性應有的照顧他不是自愛。
 
  聖經描述人與上帝、與他人、與受造萬物的關 係,對自我的意義卻未明確定義。詩篇139篇默想上帝與人奇妙的關係,敘述上帝的創造、全知以及全在。創世記指出人有身體以及由上帝而來的生命氣息,此 「氣息」與「靈」為同一字。一般而言,聖經指人為有身體、魂、精神、心及靈的一體,並非如有些哲學家一樣,將這些元素加以獨立區分。不論人如何區分理智、 意志、感情、意識及潛意識、社會及個人,聖經都是以全人為單位。聖經要求全人去愛上帝、事奉上帝、讚美上帝。
 
  聖經指出人是按照形像及樣式被造,可見人是大有尊嚴與價值的受造者。但人墮落後卻受到罪惡及魔鬼的轄制。聖經指出人是受綑綁的,但也應許人能得到自由,因此在聖經明示的信息中暗示了人的整合及醫治。
 
  整本聖經都在呼籲人悔改離開罪惡,新約中最常出現的「悔改」一字意為回轉改變方向。藉著上帝的恩典,人不但多少得以知道是什麼使他們與上帝疏離,同時他得以接受新的生命及方向。
 
三、人與他人:聖經要我們愛他人
 
  耶穌用一個撒瑪利亞人救助路旁傷者的故事來喻第二大誡命。基督教的靈修觀不僅只限於「我的上帝與我」,而且還包括基督徒所寄居的世界中有需要的人。基督徒不但應當關顧窮人,同時也應當挺身而出,為遭受冤屈者伸張正義。
 
  不同的處境需要不同種類型的愛,我們對從電視上才認識到的落在古難中極需救濟的人,我們對他們的愛只限物質上的幫助,並沒有投入個人感情。在我們的親戚朋友及教會中,則有比較特別的關係,需要更加親密的愛。
 
  基督教的靈修觀並非限於個人,同時也是群體 的。聖經從來不將以色列或教會中的個人加以分別出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並非孤立的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是一個身子上不同肢體的關係。我們如同一個人民般守 主餐,分享主的身體及主的血,教會整體(而非獨立的個人)是基督的身體,聖靈的恩賜乃賜給信徒群體,而非只給個人的。
 
  就靈性的餵養而言,家庭是很重要的單位。我們彼此憐恤及信任,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孩子從家中學習如何禱告,如何靈修讀經,如何彼此饒恕,如何承擔責任。
 
  在信徒的成長過程中,屬靈的朋友也位重要的一席。除了信徒體以外,個別屬靈同伴或導師他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別人知道我們的罪時,可以提醒我們,上帝有赦罪之恩,使我們更有能力認罪悔改。由別人口中說出來的恩言,往往比自我肯定更具說服力。
 
  基督徒倫理學研究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現代基督徒所面對的倫理問題十分複雜,我們必須聆聽專家所言,參考基督教的傳統及事例,幫助我們作具體的決定。重點是我們不應將靈性與倫理分開,免得導致靈性是避世、出世、不顧他人、只求自我滿足。事實上,倫理與靈性是不可分割的。
 
四、人與其他受造物:聖經要我們料理全地
 
  創世記兩次記載上帝的創造(1:1-2:4;2:4-25), 肯定這世界及人的存在都是好的。頭七天的記載重宣告:「上帝看著是好的」。第二個記載亦清楚顯示上帝的認可。兩個記載都要人治理全地。現代社會卻為了貪圖 人的方便與舒適,恣意濫用自然資源。基督教世界觀的基礎是「世界是好的,但世界並不是上帝」。有些人因大自然的美麗及能力,視之為上帝加以敬拜。然而聖經 卻要我們敬拜造物主,而非受造物。有些人因為自然界的殘酷及變幻無常而加以輕視或濫用,但聖經卻要我們作自然界的好管家,忠心治理。
 
  基督教靈修並未常給予自然界應得的注意。約翰一書指出:「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2:16)顯然不是指約翰福音3:16上帝所愛的那個世界「上帝愛世界(譯註:原文為世界),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世界一詞最起碼有三種意義:第一是指上帝看著是好的受造萬物(創1);其次是指世界人(約3:16);最後是指人的罪惡。基督教靈修常因第三種意義的而導致誤解。天主教的修士及新教的敬虔主義者嘗試愛上帝而不愛世界。
 
  基督徒常常忽略他們應當治理全地,這是靈性的一部分。詩篇因自然界而讚美上帝(詩104),耶穌使用自然界的比喻(「天上的飛鳥」、「野地的花」),基督徒應當欣賞上帝手所作的工,在生活及經濟上對自然加以維護並料理,免得被入摧毀。
 
  聖經記載有新天新地、肉身復活、受造萬物得贖重生(羅8:19-25)。這些有關末世的教導顯示我們不應當對自然漠不關心,反而應當如同上帝一樣地加以重視,並準備好迎接未後的日子,那時自然界將會經過某種形式的銳變,成為新造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